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作為國家級縣城新型城鎮化建設示範縣,閩侯探索路徑有何心得?小切口看大變化,記者日前走進閩侯縣城所在地——甘蔗街道。
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城鎮綜合提升“十位一體”工作如火如荼地進行。零星地塊精準改造、老街巷整治、老舊小區改造、街頭小公園建設、拆牆透綠、廣告牌匾清理……甘蔗街道梳理了8個方面共25項任務,從羣眾反映強烈的問題入手,補齊民生短板。
“變”的完成時:
老城亮出新風景
新城靚出新高度
當日9時許,記者沿着甘蔗街道安平浦河行走,不時偶遇遊人;河中,清澈水流靜靜流淌,青草隨風盪漾;河對岸,老人們圍坐在一起,享受着秋日暖陽……這些都是從前難得一見的情景。“以前河水渾濁污臭,沒人願意走這裏,現在大家都喜歡來這裏散步,這是我見過安平浦河最大的變化!”在河邊長大的張榕真情不自禁舉起手機,將藍天、綠地、公園收入相框,按下快門。
改變,源於2018年啓動的安平浦流域綜合整治。項目從截污、引水、清淤清障等環節入手,全面改造11.6公里長的安平浦流域,並在沿線建設了雙福公園、濱水公園、過浦公園,通過系統治理,重現水清、岸綠、河暢的面貌,為周邊居民增添了一道觀光休閒綠化景觀帶。“工程已經完工並投入使用,後期日常管理維護方案正在審批。”項目負責人王忠信説。
老城亮出新風景,新城靚出新高度。
曇石山西大道、學院路、英洲路三路交界處,面積約5100平方米的閒置荒地華麗轉身,成為人人親近的“口袋公園”,還增加了49個停車位。“每天晚上都有小孩和老人聚集在這裏休閒,我們非常滿意!”住在附近的程麗珍説。
老城、新城,兩處風景,既是樣板,也是縮影。通過推進城鎮綜合提升“十位一體”工作,甘蔗街道新增了7個公園,提升改造了西海岸B區綠化;建成了11個智慧停車場,提供約1100個停車位,同時對新城區的紅旗洲路、英洲路、濱河路等路段的路內停車位進行改造,目前已有1269個停車位投入使用,提前超額完成為民辦實事項目。
“變”的進行時:
主次幹道“白改黑”
系統修復提檔升級
在甘蔗,變化還在持續發生。
舊城區的入城路投入使用20多年,產生不少“病灶”,亟待“綜合手術”,“白改黑”提升改造提上日程。
“原本地下管道雨污混流,我們這次施工的目的之一就是重新敷設管道,實現雨污分流。此外,頭頂的纜線要下地,水、電、通信、燃氣等管網也要埋進地下。”閩侯縣市政工程管理處工作人員郭靈飛介紹,項目建成後,將改變舊城區道路破損嚴重、雨污混流、管線架空的狀況,提升城區面貌。
項目起於曇石環島止於街心路,全長3.6公里,目前已完成總工程量的約70%,預計明年4月竣工。
“變”的將來時:
老舊小區新一輪
提升改造正醖釀
三福小區居民洪茂鳳常與鄰居們圍坐在法治文化廣場的老榕樹下説變化。近日,大家關心的話題是老舊小區改造。
“聽説項目已經招標,最近就可以開工。”“丫哦,那以後環境就更好了!”居民的言語間透出滿滿的期待。
三福小區是開放式無物業小區,大部分居民樓建於上世紀90年代,環境衞生差,基礎設施老化,小區管理難度較大。
如何讓羣眾生活得更舒心?這是甘蔗街道幹部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去年,街道投入130多萬元,建成法治文化廣場,新增80個停車位,開展拆牆透綠,啓動“美麗街巷”項目……
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今年,三福小區被納入老舊小區改造項目。甘蔗街道重點辦主任程建軍介紹,項目重點解決羣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包括道路、雨污分離、供水系統、空中線路線纜整治、社區景觀提升、黨建基地、社區文化創建、安防監控、路燈照明、消防設施、停車設施及停車場等,在改善人居環境的同時,創建和諧温馨的健康社區。(記者 蔣雅琛 通訊員 蘇楓 陳建鋆 張存金)